图片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和平统一_亚博足彩app_线上游戏平台~

亚博足彩app_线上游戏平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文化 > 传统文化 > >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和平统一

来源::未知 | 作者:亚博足彩app_线上游戏平台~ | 本文已影响

论文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内涵及特征 两岸和平统一 
  论文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台湾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它从来就不是独立的。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两岸人文历史认同,增强中华一统观念,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实现两岸统一,可以跨越目前的政治障碍,也可以有力地打击台湾分裂势力,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和谐两岸,实现中华文化的腾飞。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及特征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类发展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决定了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除了具有人类的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逐步创造出来的并经过人们的反复实践、提炼而日趋成为稳定的意识、行为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字、书法、绘画、建筑、音乐、舞蹈、儒、释、道、经、史、子、集、中医、武术等范畴。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内忧外患,朝代更迭,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奥秘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强大生命力。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就认为,历史“有一个决定的‘东西’,就是亚细亚。那个外界的物质的太阳便是从这里升起,而在西方沉没,那个自觉的太阳也在这里升起,散布一种更为高贵的光明”。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强烈的大一统观念。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并流淌在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血液里,成为一种坚如磐石的文化心理。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价值取向。《诗经》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乃中华民族大一统观的重要思想之源。经过儒、法两家的论证和充实,历代思想家和统治阶级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大一统思想和观念深深印人中华文化传统之中,并在文学、艺术、建筑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打上深刻的烙印。 
  其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主题,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体现。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到“见义勇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不屈精神等等,其核心内容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在外敌人侵时,能够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抗争,并成为维护民族和国家统一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三,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情怀。自强是中华民族贯彻古今的重要传统。《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自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更多的是指民族要自强、国家要独立的思想,是一种永不满足现状、不断改革进取、革新图强的精神,是一种“奋发振强,励精不已”的积极进取的情怀。这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为民族和国家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其四,兼容天下的广阔胸怀。中华传统文化一贯主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不同民族、不同类型、不同派别的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以达到多样统一。正是有了这种胸怀,在中国历史上,才会出现儒道相济、儒法结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的局面。兼容天下的胸怀,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容纳和吸收上,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有了兼容天下的胸怀,才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价值系统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碰撞下,逐步走向统一,更新了自身的面貌,从而也使自身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其五,底蕴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当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观念,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其六,公而忘私的整体主义精神。公、忠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最高原则,从“以公灭私”、“忠德之正”,到“举公义,辟私怨”、“圣人无心,以百姓为心”,乃至“天下之公”、“忠在恤民”等等,都是倡导为民、为国、为天下的公忠伦理,由此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还有对文化精神的理想追求等特征。上述种种特征的中华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成员的思维趋向和共同心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中华传统文化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晶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单一民族,而是聚居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诸多民族的总称,包括了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其中的每一个民族都不是纯之又纯的族体,而是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成分。例如,汉族就是以中原华夏族为基础,融合了周边诸部族而形成的。在文化意义上,民族的融合就表征着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同时,各民族文化又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乃至同化。这其中,既有中原文化向其他区域的幅射和传播,少数民族地区及中原以外区域的文化也不断向中原内地渗透,对中原文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文化融汇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特色的中原齐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主导作用,但儒家以外的道家文化、佛教文化,西南地区的巴蜀文化,南方地区的湘楚文化、吴越文化,北方地区的羌狄民族文化,岭南一带的闽、粤、台文化,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融合了本土各学派的精神成果,而且包融了中国各民族、各区域文化的有益成分,因此,不仅汉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发展作出了贡献,汉族以外的中国各民族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功不可没。中华传统文化不单是大陆各民族的创造,也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大海,无疑也融纳了台湾文化的滚滚川流。台湾与大陆有着相同的史前文化。在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完全连成一体,后来桑田变沧海,使台湾成为大陆边缘的一个岛屿。近年来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台湾先民所创造的原始文化,与大陆东南地区的史前文化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1970年,台湾考古工作者在台南县发现了“左镇人”头骨化石,“左镇人”与广西柳江人、福建清流人体质形态相似,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特征,人们推断“左镇人”来自大陆。同时,台东县发现了长滨文化遗址,距今约1.5万年。长滨文化的石器制法与同时代北京周口店遗址的旧石器制法相似,其类型和制作技术又同大陆南部一些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石器相近。表明长滨文化的主人与中国华南旧石器文化的主人为同一种群,前者是后者向东发展的一个支系。另外,据对距今约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卑南文化遗址的考证,卑南文化出土的石器与浙江良渚文化、福建昙石文化和江苏的青莲岗文化出土的石器相似。因为卑南文化遗址出土的石杵、陶质纺锤等文物与今日原住民中的泰雅、阿美两族使用的同种物体极为相似,故学者们据此推断卑南文化的主人很可能是现代高山族的祖先。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早在1946年就曾经指出,台湾的“畲族”是中国古代“百越之族”的支裔。台湾也有学者认为,原住民的祖先就是古代中国大陆的越濮族。由此可见,台湾的原始人类,包括原住民的祖先均来自大陆,他们所创造的史前文化与大陆史前文化一脉相承,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秦汉以后,历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台湾的经营开发,两岸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从未间断。据范哗《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早在秦始皇时代,徐福曾率千名童男童女移往夷州和璃州,夷州即台湾。另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统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南宋时,朝廷在澎湖建造军营,派兵驻防。元至元年间,在澎湖设巡检司,兼顾台湾,但其建置隶属福建晋江县。明朝末年,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先后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大军人台,驱逐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20多年后,康熙皇帝派施琅领军攻占澎湖,郑成功之孙郑克爽归顺清朝。此后,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依靠大陆丰富的人力物力支援,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郑成功收复台湾至今的300多年里,大陆向台湾先后有多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明末清初之际,闽粤两省有十余万居民追随郑成功大军人台。太平天国时期,福建沿海又有大批居民为躲避战乱而移居台湾。最近的一次是在1945——1949年间,约有200万大陆军民随国民党政权迁往台湾。因此,台湾社会实际上是个移民社会。以目前台湾的情况而论。在2300万居民中,95%以上为汉族人。因此,现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的父亲连横先生在其《台湾通史》一书中写道:“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翻所谓“闽粤之族”,即来自福建的福佬人和广东的客家,他们都是不同时代因戍边、战争、灾害等原因从中原各省迁到广东、福建的,自宋元起又陆续移居澎、台。 
  在不同历史时期大量大陆移民迁台,不仅带去了丰富的生产技术、耕作方式,而且使大陆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移植到台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结出了累累硕果。台湾的民情风俗与大陆极为相似。移民前往台湾,不仅带去了家乡的方言土语,而且带去了原有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据丁绍仪《东瀛识略》记载:“台民皆徙自闽之漳州、泉州,粤之潮州、嘉应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本土风,与内地无甚殊异。”台湾民间的婚丧喜庆礼仪乃至服饰、起居、饮食等,与闽粤两省如出一辙。海峡两岸民众还以同样的方式过着同样的节日,进行着形式相同的民间娱乐。台湾每年举行“祭孔大典”、“城隍爷出巡”、“妈祖过生日”等传统文化活动,动辄吸引几十万人参加,如此大规模的传统文化活动,在大陆已不多见。台湾民间的宗教信仰多由大陆直接传人,现今台湾各地大小寺庙林立,其中供奉的孔子、关公、禹王、鲁班、妈祖、城隍等,无一不是中华圣贤。 
  台湾的文学和艺术,深受大陆本土文化的影响。台湾的新文学运动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它以“五四”新文学理论为指导,以“五四”新文学作品为创作范例。如被人们誉为台湾文学之父的赖和以及吴浊流、杨逵等人,都深受“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台湾的戏剧,一向有大戏小戏之分,无论大戏小戏,均脱胎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戏剧,其题材多取材于明清小说,内容主要是表现古代忠、孝、节、义的传统观念,其服饰、道具、表演形式与中国古代戏剧一致。台湾的音乐,有所谓的圣乐、十三腔乐、郎君乐、南管乐、北管乐等多种,其实都是地道的中国传统音乐。其中,圣乐相传为孔子时代之遗乐,只能在祭祀盛典时演奏,南管乐为中国南方通行的音乐,北管乐则起源于中国北方。由此观之,台湾的文学、音乐、戏剧都与大陆的同一艺术形式有着深刻的渊源和明显的承继关系。 
  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为地造成了海峡两岸的分离和对峙局面。但这种局面割断不了两岸同胞的血肉联系,割断不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近6o年来,海峡两岸人民都在各自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继承和发扬着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促进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从目前台湾文化领域的情形来看,台湾的学术、文学、音乐及戏剧、电影、电视艺术等都有某些独特的成就,与大陆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台湾兴起了“乡土文学”运动,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吴浊流、钟理和、陈映真、白先勇等人的作品先后在大陆出版,而琼瑶、三毛、林海音等人的作品,更在大陆青年中风靡一时,成为一种时尚。自70年代以来,台湾的音乐工作者在中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作了大量格调健康、节奏明快的校园歌曲和其他抒情歌曲,对中国当代音乐艺术的普及与提高作出了贡献。台湾的电影、电视艺术发展也较快,艺术手法多种多样,但就其内容而言,仍以表现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为主,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近些年来,台湾当局的某些领导人和台独势力的某些头面人物,置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开发台湾的历史以及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地缘、血缘、文化关系于不顾,在文化观上丧心病狂地抛出一些荒诞不经的谬论,并利用修改教科书等手段企图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对立起来,割裂二者的必然联系,片面强调“台湾文化”的特殊性,抹杀二者的共同性,以凸现“台湾文化”,淡化“中华文化”,并明目张胆地宣称要“以台湾经验创造适合于台湾人的新文化”。陈水扁上台后,加紧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向台湾民众灌输“台独”意识,有计划、有预谋地在社会各个领域清除象征中国的各种标志,如口号、符号、特征、图案和名称等,借以营造“台独”的文化、心理、社会环境。台独势力推行的种种“去中国化”和“文化台独”活动,比赤裸裸的“政治台独”主张更具欺骗性,其目的在于片面强调台湾历史文化的特殊性来否定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定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从历史上、文化上把台湾与中华大家庭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从而为他们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制造理论依据。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说明,汉族和原住民人民一起创造了台湾文化,台湾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集合的一个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个支流。海峡两岸人民同文同种,血肉相连,休戚与共,都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两岸人民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三、两岸携手共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中华文化以其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其表现出来的强大精神凝聚力,是举世公认的,正是由于中华文化具有的强大精神凝聚力,才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伟大民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的国际形势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紧密相连的。中华文化是大陆文化和台湾文化的统一体,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个支流,共同的源头决定了两岸文化的共同流向,这种共同文化源头产生的民族心理,是禁不了、割不断的,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最可贵因素。正如江泽民同志1995年1月30日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所说的:“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这说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思想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之中,它具有无与伦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虽然,两岸对峙近半个世纪,加上日本侵吞50年,近一个世纪的互不来往、互不了解,产生了疑虑,这在预料之中。但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怀,强大的生命力,在两岸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得到不同程度的弘扬和发展。谋求祖国的统一,除了加强两岸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之外,最能唤起民族感情的就是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由于文化本身具有教化作用和化解的功能,因而开展文化交流,政治色彩少,且不受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容易被两岸各界人士所接受,成为两岸之间化解敌意、消除对立心态的最佳方式。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缩短距离,增进了解,取得共识,建立信任,从而推动和平统一的进程。在“一国两制”政策的推动下,海峡两岸关系得到空前的发展。两岸的政治立场差异悬殊,两岸关系时有波折出现,影响了祖国统一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应更注重发扬中华文化特有的强大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2O多年来,中国政府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早日实现,做了大量的积极努力。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005年3月,胡锦涛同志发表了关于台海问题的四个“决不”,继而在2006年4月,又提出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上就两岸关系发表的“六点意见”,等等,都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重视到了中华文化在促进统一进程中的作用,体现了祖国大陆对民族大义和台湾人民根本利益的真诚用心,充满了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厚爱,符合民心,顺应潮流。 
  在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祖国政策的推动下,2O多年来,两岸关系不断地得到改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两岸投资规模快速扩大。据商务部统计,从1989年到2006年的17年间,台商投资大陆累计金额增加了140多倍。截至2007年9月底,祖国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74327项,台商实际投资450.4亿美元;截至2007年9月底,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达6933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131196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出135737亿美元,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累计达4541亿美元131。近两年来,尽管金融危机冲击全球,但在祖国大陆惠台政策及马英九当局开放大陆政策等因素的激励下,两岸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仍取得新的进展。在经贸投资方面,2008年两岸贸易总额达1292.2亿美元,同比增长3.8%;祖国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360个,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9亿美元,同比增长7%。祖国大陆是台湾第一大投资市场、第一大贸易市场、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陆与台湾对外贸易均出现重挫,海峡两岸贸易也大幅衰退。然而,秋季开始,由于大陆扩大内需与总计达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逐步见效,对台产品需求大幅增加,加上大陆对台产品的大量采购,台湾对大陆及香港出口率先走出低谷,于9月份由负转正,11月对大陆及香港出口大幅增长47.8%,与年初台湾对大陆出口衰退40%以上形成显著对比,一年不到时间,涨跌幅度超过90%。特别是台11月以来自大陆的接单金额78.8亿美元,年增长达73.3%,预示着两岸贸易的强劲复苏势头。 
  与此同时,两岸的文化交流全面展开,各种科教文卫团体频繁互访,各种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两岸之间经常举办。1987年海峡两岸开放探亲之后,台湾同胞如海潮冲破坝堤,涌向大陆,20多年来,两岸人员往来累计已突破5000万人次,是岛内总人口的两倍以上。据中国国家旅游局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达6O.61万人次。 
  两岸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使两岸民众加深了相互了解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以国家大一统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弘扬,思乡念祖民族亲的爱心愈加高涨。这种血浓于水的民族亲情又必然驱使两岸的文化交流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统一祖国这样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务,摆在海峡两岸中国人的面前,这是一个谁也不能回避、谁也不应回避的问题。如果不尽快结束目前这种对峙的局面,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儿女何以告慰列祖列宗?何以自解于子孙后代?只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两岸交流,增进了解,消除隔阂,以民族大业为重,携起手来,推动祖国和平统一,才能在新世纪里开创中华民族的新纪元。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三项要求:第一,始终不渝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二,真心诚意地团结广大台湾同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第三,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当前,我们应按照这三项要求,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努力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第一,坚决批驳任何形式的分裂文化。台独文化的表现形式虽然花样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共同点都是以所谓“文化”面目出现的台独主张,从文化学的角度上看,台独文化与大陆的“法轮功”一样,都属于反文化之列。一切反文化都是以文化面目出现的,其本质都是对文化的叛离与否定,都是对进步文化的挑战。如果反文化盛行,则先进文化必遭到破坏。当前,我们在与台湾分裂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同时,更要在文化领域展开对台独文化坚决的斗争,以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为参照,揭露台独文化的虚伪性、泡沫性、狂妄自大性及其险恶用心,防止台独文化做大,从而彻底打碎台独分子的分裂梦。 
  第二,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纽带积极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共同传承和宏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消除两岸同胞彼此隔阂,增进相互了解,密切两岸同胞思想感情的一种非常好的纽带,同时也是粉碎台独势力“去中国化”、“法理台独”的有力武器。我们应将将河洛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文化加以弘扬,以台湾同胞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地开展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应该承认,两岸之间在具体的文化方面是有一些差异的,而加强两岸文化上的交流,可以弥补这种差距,增进双方的理解,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创造精神上的条件。世博会是两岸交流很好的契机,希望相关部门为广大台湾同胞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也欢迎台湾同胞以各种形式参与世博会。 
  五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与一个中国相随相伴,息息相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促进和平统一中国的一件大事;促进和平统一中国,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件大事。一切主张促进和平统一中国的人们,应当一起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一切主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们,也应当一起来促进和平统一中国。中华传统文化全面复兴之时,便是一个中国完全统一之日;一个中国完全统一之日,便是中华传统文化全面复兴之时!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早在1985年,美国汉学家费景汉就坚定地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认识到一场“文化复兴”的需要,那么,就终将会产生造成一个中国的可能性,“这一个中国一向都是,而且将来也将永远是,统一于一个连续生存的文化之下的政治实体。”


亚博足彩app_线上游戏平台~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